拍品質量難保證
就拍賣品的質量來看,尤其觀察各地主要經營的現當代書畫拍賣品,二三線城市整體拍品的平均質量不如北京或上海,尤其不如北京的那些大型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拍品質量,贗品率要高出許多。各地書畫作品的贗品率與北京的中小型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品質相差不多。二三線城市文物藝術品贗品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當地的拍品資源很少,懂行的專家、收藏家也少,信息也不夠流通,經濟購買力相對差一些,這就給贗品的流行創造了條件。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二三線城市拍賣的古玩瓷器雜項的品質也明顯低劣很多。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幾點:首先,藝術品便于攜帶、交通方便、通訊聯絡順暢、拍賣形成的媒體傳播廣泛等特點使得文物藝術品交易容易形成集中度。大家都愿意將自己的藏品送到北京的知名公司上拍,只有當北京的大拍賣行覺得不夠上拍的標準而拒絕接收時,賣家才會考慮將自己的藏品轉送北京的中小拍賣公司或自己所在地的拍賣行上拍。這就造成了二三線城市的拍賣品品質總是低于北京、上海等藝術品集散地的質量。
贏利十分困難
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二三線城市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的贏利十分困難。他們征集不到質量高的拍品,從而也無法吸引全國以及港臺的大收藏家和投資者到當地參與競買,因此,每場拍賣會的成交率不高,成交額也不盡如人意。據了解,二三線文物藝術品拍賣行70%以上都不掙錢,尤其那些沒有機會與外地,尤其是北京的拍賣行或收藏家、藝術品經紀人合作的小拍賣行,其僅靠拍賣贏利的難度就加大了很多。
在征集不到好的拍品的情況下,為了湊數,中小拍賣行上拍的贗品數量就會明顯增加,甚至贗品過半直至百分之百的贗品。問題在于:如果贗品很多,買家不認可,這些拍賣行又如何贏利呢?而實際情況是,許多經營贗品的小拍賣行是無法贏利的,拍一場賠一場。但有些拍賣贗品的拍賣企業是能夠贏利的,這因為各地古玩市場存在著贗品的需求,有人買了贗品去裝飾房屋,有人去送禮。贗品不乏買家,尤其那些價格不高的或仿制很好的贗品,在拍賣場上照樣能夠成交,買的愿買,賣的愿賣!
為了謀求生計,二三線中小拍賣行,就會去開發本地的、不知名的、青年藝術家的書畫作品上拍。而這些沒有經過一級市場代理開發,也沒有經過拍賣市場長久運作過的藝術家的作品很難拍出高價位,拍賣行慢慢也發現,雖然這些拍品百分之一百的真實,但僅靠此類運作企業也難以生存。
違法、違規操作
中小拍賣企業為了找到生存和贏利之道,出現違法、違規操作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許多,尤其是那些小拍賣行。比如,知假賣假,買斷自營,這樣就能在不提高拍品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企業的利潤率。近些年,從北京到上海,在小拍賣行中,流行起先收圖錄費的經營方式:拍賣行無論拍品質量好壞,將客戶送來的貨品標高定價,再按這高報價先向客戶收取一定比例的圖錄費,或叫宣傳費、鑒定費。然后,拍賣行按照拍賣程序走一遍,但最終是肯定不會有買家來買的。如此一般運作,拍賣行就可以靠前期收取的費用贏利。但為什么賣家發現這樣操作的不規范還愿意先交費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貨品質量不行,而他們又“相信”自己的東西好,可送到大拍賣行又都不收,因此就寄希望這些小拍賣行能將他們的東西高價賣出去。這就給了那些渾水摸魚的小拍賣行以機會!
近兩年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中小公司和場次忽然增加了許多。其中不乏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比如有某些企業和個人感覺到做拍賣能賺錢,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進入了這個行業,但是因為本身資源匱乏專業素養又不高,導致拍場上假畫泛濫無人競買,常常“首拍”之后就銷聲匿跡。
從國際上來觀察,藝術品拍賣是十分市場化的行業,主要不是靠資金推動的,而在于依靠企業品牌經營和人力資源主導型的方式。因此,大拍賣企業主要靠嚴格企業管理、拍賣市場推廣來提升企業形象及品牌。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和一定資金的投入;而中小拍賣行,尤其是那些小拍賣行,資金實力有限,管理水平不足,贏利都還十分困難,很難做到持久經營。因此各種唯利是圖、急功近利、違規操作的行為就會出現。
在二三線城市中,2009年前后成立的拍賣行比較多,其中一些已經能夠持續贏利,并且能夠在2011年以來的市場調整階段中繼續經營,說明他們基本站穩了腳跟,但有半數以上新成立的拍賣行是很難持續贏利的,一些已經在拍賣了一兩場之后而銷聲匿跡了,有些則在這兩年的市場調整中自動歇業了。